名人談理財------曹宏威博士 不計物質豐足 看重心靈回報 精選

(經濟日報﹕ 2006年1月號) 記者、 照片﹕Sanny Chow
從事科學研究的人,應該會對數字很敏感吧?曹宏威博士贊同這個簡單的假設,不過,他並不熱衷於投資,更坦言自己對涉及投資的數字不敏感。
曹博士在美國威 斯康辛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後,與太太在史丹福大學擔任資深教員,其後研究於75年及76年回港,並先後在香港最高尚的兩所大學任教,曹太退休前,是香港大學 其中一個研究所的所長。曹博士從自己的角度去衡量,覺得他倆的收入足夠開支有餘,便沒有太大動力參與投資。只是工作一年後,須繳交第一年及預繳翌年的稅 項,便聽從朋友的建議,把從美國買下的「零利息」旅行支票變為儲稅券,其他朋友後來得悉,取笑他竟選擇利息最低的儲稅券為投資工具。
保守投資取態 物業為首選
直到退休前的數年,曹博士想到退休後的住屋需要,便在 跑馬地購置第一個物業。自言是保守投資態度的他,主要以物業為首選投資,但他說:「我不會因樓市高,買完一間又一間。」除了不積極入市外,他又不一定把升 值可觀的物業放盤;他在03年以60多萬購置一個位於灣仔區的辦公室,近來應已升值至過百萬,但他短期內也沒有把物業放售的打算。
既不熱衷投 資,曹博士會買保險嗎?1980年,他的第一批學生畢業,有少數投身了保險業,回校找他閒聊及嘗試推銷,他想到投保額若是100萬元左右,必比不上他為自 己所作的打算,而且他坦言:「兩夫婦的工作穩定,當時根本不會想得那麼長遠。」不過,他知道不同時代的社會環境,會產生不同的財務及其他需要,以現時的經 濟環境而言,他明白理財已是社會的主流想法。或許如此,前兩年有間保險公司向中大的教職員提供一項產品,即使已超過60歲的他亦可享受至75歲的保障期, 他便參與該項保險計劃。
解釋商業運作 減市民誤解
無 論保險或是全面的理財策劃,均涉及風險管理的意識。曹宏威博士認為,財務策劃從業員接觸客戶的過程,應解釋保險公司匯集了客戶的資金後,是會進行專業的投 資,讓客戶正面地了解這些涉及風險管理的商業運作,不致有些市民會誤解供款就是代理的佣金。他相信,當大家理解到保險公司營運的來龍去脈,社會上會少一些 誤解。
從年青時到今日的退休階段,曹博士均自覺是「穩陣派」,對於其他已屆退休之齡的人,他會忠告他們「不要冒險」,應有自知之 明,不要讓自己有可能虧蝕「老本」。他稱知足最為重要,可訂定個人能力可達的目標去繼續生活。他對理財的結論是:「我不會計算金錢的數目是多或少一個零, 我看重的是花錢的價值……豐足與否,我會衡量自己的心靈是否豐足。」
對曹宏威博士來說,最大的愛好就是追求學問,他雖不至於像一些學者會租或買一個貨倉去放置書本,但在上文所提及的灣仔辦公室,就是他最享受的閱讀空間之一。此外,他亦重視友情的「投資」,他謂這是「藏富」於朋友吧?